说起老曼峨,茶友们一定都不陌生,作为仅次于老班章的布朗山产区名寨,老曼峨的茶叶以苦涩和回甘著称,但除了普洱茶外,老曼峨的历史也同样显赫。
实际上老曼峨是西双版纳州历史最悠久的村寨之一,村里的“瓦拉迦檀曼峨高”总佛寺,是当地的布朗族,傣族,甚至是缅甸和泰国等国佛教徒心中的圣所。
今天这篇文章,小茶胡就来带大家了解,老曼峨的过去。
世外桃源老曼峨
! 也想出现在这里? 吧20世纪50年代,虽然已经建国,但濒临缅甸的云南边境地区局势仍比较紧张,国民党的军队被赶出大陆后,有一部分躲进了边境辽阔的原始森林中。
为了勘察这些残军的具体动向,以及探明山上的具体村寨,当地政府组建了一支“边疆民族武装工作组”,其中有机敏的解放军战士,也有熟悉当地情况的原住民。
这支侦查小组从勐混坝子找到了一条被荒草掩盖的土路,并一头扎进了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,在这种地方行走,还要提防敌军的偷袭,人的精神都比较紧张。
突然嗖的一声,一支利箭擦着一位战士的耳朵而过,深深地扎在了其身后的一颗大树中,所有人立即卧倒,反应快的战士已经将枪口对准了箭弩发出的地方。
“都不准动家伙!”队长急忙大呼一声,并抬手制止了已经准备射击的众人,话音刚落,一道身影很快从树后闪过,并消失在了茫茫的雨林中。
队长顺着话头解释道:“他用的是箭,而不是枪,而且这支箭只是一个警告,如果他真心要伤害我们,在这种距离下,箭弩一定是穿喉而过。”
随行的原住民拔下箭弩一看,肯定地说:队长说的对!这是百射百种的阿卡人射的(早年当地对土著的称呼),他的警告说明我们已经接近了生活区,寨子就在附近。”
侦查小组从射弩人消失的方向寻找,又找到了一条小路,顺路而行20分钟后,一行人翻过一座梁子,一个村寨赫然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。
有着灰黑色屋顶的干栏式草房错落有致,就建在古茶树和芭蕉树的绿荫之中,寨心是一小片空地,房屋规律地向四周扩散,仿佛湖面涟漪。
谷底,一条清澈的河流流淌期间,此时已是傍晚时分,阵阵炊烟从茅草房的缝隙中挤出,飘向了空中,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,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。
佛教圣地老曼峨
与很多寨子相同的是,“老曼峨”这一名称也是从傣语中音译过来的,其中“曼"的意思是“寨子”,而“峨”则是“芦苇”,连在一起就是“长有很多芦苇的村寨”。
这一名称说明了“老曼峨”围水而建的地理特征。相传在很多年前,布朗族的先祖从遥远的地方而来,在这个长满芦苇的河岸两旁,建立了老曼峨。
据布朗族世代相传的口述历史,和佛经典籍的副证,早在一千多年前,老曼峨就已经建寨,随着时间的推移,傣族同胞也融入了这个部落。
也是在这个时期,小乘佛教传入勐海地区,并迅速在傣族聚集地形成全民信教的局面,而老曼峨自然也不例外,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佛像、经文等文物。
在语言方面,老曼峨的布朗族与傣族相差不大,不过布朗族没有文字,因此老曼峨的历史主要由傣族记载,在村落文化上也具有浓厚的东南亚佛教氛围。
在这里,村民习惯将寺院的僧人称为批库,这是巴利语“hikkhu”的音译,意思是世尊正法、律中出家的男子,在傣语中又称为“都比”大法师。
小乘佛教的核心是“我空法有”,主张教徒们以身作则,注重修身养性,从道德修行实现超脱。这种心平气和的心态,与当地和风细雨的气候和满目绿色的生态环境相得映彰。
遗憾的是,老曼峨当年的佛像和经文并没有多少能留存至今,“文革”时期的“破四旧”观念,波及到了这座在当年极为偏僻的村寨。
当时寨子里的寺院都被一一拆毁,寺里的佛像也被打砸烧扔,实在毁不坏的,就扔到河沟里,僧人被勒令还俗,珍贵的经文也则付之一炬。
“文革”结束后,僧人从河里捡回残存的佛像,跛山涉水地从缅甸寺院那里重新抄写经文,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,一点一点地重建寺院。
走向兴旺的老曼峨
几十年过去了,老曼峨已经今非昔比,分布在寨子周围的三千多亩古茶园,在古树茶时代的春风下,让整个寨子都乘上了发家致富奔小康的“复兴号列车”。
前些年行情好,每家每户都能赚得盆钵满盈,这些年虽然古树茶价格有所下降,但对于前半辈子都在为生计发愁的村民来说,已经是非常满足的生活了。
收入增加后,当地村民纷纷翻修自家的寨院,当年让侦查人员们动容的传统干栏式土房,如今也变成了钢筋混凝土建筑,佛庙也得到了很好的修缮。
位于茶山中的少数民族村寨,很多都与缅甸接壤,前些年没有疫情的时候,每到茶山季,很多缅甸境内的年轻女孩都跑到村寨里打工挣钱。
茶农开出“每天一百,管吃管住,工资日结”的条件,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缅甸老百姓来说,已经非常优渥,如果能嫁给当地人,那更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。
实际上,这也是茶山人民近十年来的一个缩影,除了变化最大的老班章和老曼峨外,贺开、冰岛、景迈等茶山原本需要对口扶贫的村寨,如今已经经济腾飞。
上一篇:2023年老曼峨古树春茶价格?
下一篇:2023年老曼峨古树春茶口感?